- · 《空间结构》栏目设置[09/01]
- · 《空间结构》刊物宗旨[09/01]
- · 《空间结构》征稿要求[09/01]
- · 《空间结构》投稿方式[09/01]
- · 《空间结构》数据库收录[09/01]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 产业协同有序推进(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总体来说,2013-2018年,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和PM2.5年均浓度差距呈降低趋势,说明大气污染治理情况较为理想。在污
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总体来说,2013-2018年,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和PM2.5年均浓度差距呈降低趋势,说明大气污染治理情况较为理想。在污染行业去产能方面,北京炼钢、焦化、铸造等大型企业整体或部分生产环节已经迁移,河北多市出台针对水泥、化工、钢铁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差异化错峰生产或停产限产的政策。在环保产业方面,三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均有一定进展。在能源使用方面,三地积极以清洁能源替代燃煤,能源结构有所优化。
“双城”联动引擎作用不断凸显。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双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引擎作用不断显现。京津两市GDP占区域GDP比重从2015年的57.02%上升到2019年的58.50%。
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改善
“四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中部核心功能区是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京津保地区率先开展联动发展,廊坊、保定两市合理承接产业迁移疏解,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东部滨海发展区在强化港口群建设、加强港城联动基础上,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南部功能拓展区重点承担农副产品供给、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功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北部生态涵养发展区充分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功能,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有序推进
“一核”首都核心功能优化提升。北京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其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北京GDP占区域GDP比重不断提高,由2015年的33.18%上升为2019年的41.82%。与此同时,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见成效,“大城市病”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2015年以来,京津冀按照“三地一盘棋,坚持整体性”要求,打通区域合作的交通基础设施壁垒,全面构建协同工作机制,统筹部署京津冀交通建设任务,提升京津冀区域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能力,使互联互通程度快速增强。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提升
产业交流不断增强。京津冀三地城市间相互投资增长。2014-2017年,北京对津冀企业投资增长215.41%,天津对京冀企业投资增长48.75%,河北对于京津企业投资增长62.58%。三地中,北京资本外溢显著,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河北各市在京津两地投资流向中占据一席之地。现代服务业成为京津冀区域跨省市投资重点领域。
“两翼”先行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两翼”,其发展已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落地建设阶段,作为区域联动的先行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在多领域展开密切合作,协同创新成果显现,政策协同体系逐渐完善,产业协同创新带动区域发展,区域竞争力得到整体提升。
文章来源:《空间结构》 网址: http://www.kjjgzz.cn/zonghexinwen/2022/0728/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