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成都如何减碳?优化空间结构 减少大拆大建

来源:空间结构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优化空间结构 加快建设高品质绿色运输体系 能源生产端是减碳的主战场,成都市着力强化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全力推进骨干电网“蓉耀工程”建设,全市电网安全负荷已提升至1650万千

优化空间结构

加快建设高品质绿色运输体系

能源生产端是减碳的主战场,成都市着力强化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全力推进骨干电网“蓉耀工程”建设,全市电网安全负荷已提升至1650万千瓦,同时为了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彭州燃气调峰电站、大邑崇州抽水蓄能电站、团结水利枢纽等重大能源项目有序推进,电化学储能应用示范和金堂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进展顺利。着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推进15个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全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

陈健介绍,成都的碳排放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其减碳主要是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市民出行格局,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目前城市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558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

持续优化交通结构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10月12日,成都市召开生态环境建设专场发布会,成都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陈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成都市着力供给端和消费端同步减碳,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陈健介绍,科学的空间布局是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底层基础,通过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可以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用更少的能耗支撑更多的经济社会功能。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破解的重要命题。陈健介绍,成都市在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基础上,乘势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规模增长80%,动力电池及储能增长92%,全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5%。同步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排放等招引前预评估制度,提前把好项目招引关;同时实施行业精细治理,推进8个重点园区、44个工业集群VOC专项整治。

成都市重点推进TOD项目综合开发,同时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今年上半年开工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41个,建成20个,获批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减碳还要减少大拆大建,因为水泥、钢铁、建材生产建设过程中碳排放较高,成都市持续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今年上半年开工老旧院落改造项目436个,持续打造“金角银边”,让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将我市民用建筑平均节能率要求提高到72%,今年上半年节能改造既有公共建筑28.7万平方米,全市有111个楼宇获得了全球绿色建筑LEED认证。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今年上半年,新开及优化地铁接驳公交线路11条,完成50个地铁站出入口周边50米范围内公交站优化配置,让公交和地铁的换乘更加无缝高效融合。加快打造绿色货运物流体系,稳步推进公水联运、铁水联运,建成成都国际铁路港多式联运项目,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今年上半年,成都国际班列预计开行量超2500列。全面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今年上半年,新增新能源汽车7.1万辆、保有量31.1万辆,居非限购城市第1。新建充电桩超2万个(累计建成超8万个),淘汰高排放老旧车超3700辆。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都已成为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中心城区厨余(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期)、万兴环保发电厂(三期)、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今年上半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4.57%。

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

“成都市的碳排放在全国同类城市当中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反过来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其实成都减碳的压力非常大,因为意味着我们剩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

文章来源:《空间结构》 网址: http://www.kjjgzz.cn/zonghexinwen/2022/1017/1133.html



上一篇:蔡学飞:酒企价格升级空间变小 结构性增长成主
下一篇:《死亡空间:重制版》第三章一小时流程实机演

空间结构投稿 | 空间结构编辑部| 空间结构版面费 | 空间结构论文发表 | 空间结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空间结构》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